一盞燈、一個家、一份共同的期盼

採訪/ 撰文 屈穎

  邁入2020 年,本會將迎來第十二任理監事選舉,兩年一度的選舉不僅將選出新一任的領導團隊,這也是定期檢視初心、重新對焦的時機。本期封面故事採訪了現任理事長與五位理監事,他們非常慷慨地分享對於協會的情感與期待。大家由衷地期待有更多人共同承擔協會的使命,透過參與、服務和付出,發掘與病為友的勇氣,重新定義人生價值,也為協會持久的發展注入新的能量。

 

難行能行的堅持

  「1996 年7 月,我母親過世,同年10 月,開始參與籌備協會,隔年7月26 日,協會正式成立。」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投入協會的因緣,常務監事游淑華有點感性地說,那些年份、日期宛如刻入生命的年輪,母親因漸凍症離開,她不希望再有人經歷相同的苦難,於是,協會的誕生承載著一種寄託與希望。

創會初期,淑華曾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秘書長,家住台中的她,每週坐客運到台北上班,也提供中區服務據點。她笑著說,創會初期人少事不少,大家又沒有經驗,完全靠著熱情摸索,即便忙到深夜,坐上車還是繼續辦公。隨著工作漸漸上了正軌,在北中南三區建置辦公室,聘有專業社工與治療師團隊,她對於協會的愛一直沒變,除了擔任常務理監事,參與核心管理工作之外,在中南部積極串聯和募集資源,利用閒暇關懷訪視病友,每年歲末送暖活動,都會前往機構探望病友。

「這一路,辛酸、心酸的經驗太多了」,回憶起創會時步履維艱,淑華自嘲道,「但是,22 年來專注於病友與家庭服務不曾斷炊,衷心感動於社會大眾給予的溫暖鼓勵與支持。受到病友與家屬的肯定、獲得社會大眾之信任和託付是最感欣慰之處。」

 

不捨眾生苦的願力

  「我不是植物人,只是全身漸漸不能動了;我有話要說,只是說不出來⋯⋯」協會很多出版品上,都會讀到這首《傾聽,漸凍人的心聲》,作者東吳大學中文系沈心慧教授, 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沈老師」。沈老師是創會元老之一,擔任過秘書長、理事長,協會的各種出版物,也都是在她的擔綱之下誕生的。

  沈老師的父親生前罹患漸凍症,「一種莫名的使命感,覺得應該要做一些事情」。這種使命感是對於全天下漸凍病友的不捨,更是一種捨我其誰的勇氣與承擔。二十多年來,每當事情進展不順利,就會有喪氣的聲音出現,這時,你會聽到沈老師柔軟又堅定地說:「不能隨便說我不管了,我們那麼多病友,誰管?」

  「只要是對的事情、善的事情,就該努力去做,善自然會吸引善的因緣。」沈老師平日廣結善緣,也努力讓各種善緣開枝散葉。她在學校串聯不同科系,開設生命書寫課程,鼓勵學生採訪病友,為病友的生命留下記錄;組建東吳志工隊,支援協會活動;為病友爭取生命教育講座的機會等。每年12 月在東吳大學外雙溪都會舉辦24 小時超級馬拉松,這場國際級賽事多年來的公益合作夥伴一直都是協會,沈老師是促成和維持這項合作的幕後功臣,但她從不邀功。「除了感恩還是感恩,郭豐州老師、劉義群教練、李榮富,還有好多超馬跑者,他們跟我們非親非故,卻一直在幫我們。」

  對於協會面臨的挑戰,包括理監事新血的補充、優秀員工的留任,沈老師強調建立組織文化的重要性:「所有一切都在人,我們服務的對象也是人,只要人力穩定,經費就比較不擔心;人力穩定需要有相當的維繫,在背後需要一套思維、一套文化;有了文化,就有凝聚力,路才能走得長久、走得遠。」

  文化的建立不是任何一個人或者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需要的是所有人有共識且共同努力,才能逐漸發展出來。正如劉學慧老師曾經對沈老師的肯定,穩定而又堅毅,兼具韌性與柔軟。在協會邁入下一個新里程碑時,期待協會的文化能逐步建立,開展柔軟而堅毅、互助且感恩的優質服務。

1997 年 7 月 26 日 協會成立大會,前排:左二 沈心慧;右二 游淑華

 

心懷感恩的行動

  常務理事陳俊芝十多年前被診斷出漸凍症,原本從事廣告業的她,病後的人生雖然籠罩漸凍症的陰霾,但是她用豁達、正向、感恩的心,活出了嶄新的生命。身體被限制在輪椅上,說話也受到影響,感念於「一直得到協會的幫助」,她說:「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想做些許回饋。」

  在先生黃景祥的支持下,她「走出」家門,與社工一起關懷病友;撰寫卡片、設計禮物,親自慰問志工;在各種媒體、公開活動上為病友發聲;參與科技輔具研究;為協會的宣傳出謀劃策⋯⋯。她不遺餘力在做的又豈止是「些許回饋」!

  溝通問題一直是漸凍病友和家屬面臨的巨大挑戰,在談到對於未來的期許時,俊芝也不忘替病友表達心聲:「病友們罹病前都是各行各業的菁英,因為疾病的關係而無法再續。期待有愛心企業研發適合病友們使用的輔具及電腦,讓我等還有機會做些有意義的事。」

  俊芝對於協會也有著「家」的情感,她說:「協會是個令人既安心又安全的避風港,從這裡得到宛如家人的關懷與支持。」為了讓這個家能夠持續健康的運作下去,俊芝希望更多病友也能同心協力,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一起努力,為漸凍人爭取更好的社會福利。」

陳俊芝與先生黃景祥為超馬選手加油

 

感同身受的投入

  常務理事郭龍在受訪時,剛從澳洲參加完國際漸凍人協會聯盟大會。這是他連續第三年代表協會出席,當問到有沒有新的見聞時,他平靜的口吻中透露了一點失望。

  郭龍在美國讀研究所期間,父親被診斷出漸凍症。他終止學業回到台灣,扛起照顧父親的責任。不久,父親便去世了。在社工的鼓勵下,他把對父親的思念轉化為回饋協會的動力,四年前第一次進入理監事團隊。在他的心目中,「協會是一個不斷進化,很專業、堅強、有凝聚力的團體。」

  一邊攻讀設計學博士,一邊在北科大、台藝大任教,他在協會積極倡導科技輔具的研發、整合與推廣使用的重要性。三年前,為了紀念父親,他開發了一款名為「亨利之眼」的軟體,這套快速溝通指令集,協助病友快速叫人、快速溝通及指出身體不適的位置。目前約有七八位病友使用,他有計畫將軟體再進化,造福更多病友。

  訪問結束前,他提供了幾個數據:「在台灣,每年有100 多位病友確診,每位病友至少影響2 位家庭成員;全台約有1000 病友,也就是說,至少有3000 多人需要從協會得到協助或支援。」

  漸凍症被歸為罕見疾病,然而,與其他疾病不同的是,只要家中有一人生病,全家人都會受到影響。雖然協會是病友團體,但是所服務的不只是病友,還包括他們的父母、配偶、子女。因此,協會需要更多人以同理心投入,才能發展出更完善的服務。

郭龍出席國際病友聯盟大會

 

化淚為愛的付出

  她的聲音中充滿陽光,「在我心中,協會像一盞燈。」瞧!那雙美麗的眼睛正閃著光,像在映射她心中的那盞燈。只是燈中藏著點點淚光,就像每一位默默付出、偷偷流過淚的家屬一樣,不同的是,她把這淚轉化為柔軟的同理與更大的愛。

  「先生發病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沒有安全感。當知道協會以後,從這裡得到很多幫助和指引。透過協會的各種活動,認識了很多病友、家屬。協會就像一個連接器,把我們跟更多同病相憐的人聯繫起來。大家彼此分享經驗,提供協助,就像家一樣。」

  第一次認識佩君是在照顧者工作坊上,她與女兒陪伴著剛發病的先生參加。之後不久,她的父親往生,先生的身體又急劇變化,很快就氣切了。她吞下眼淚,接受發生的一切,積極學習新的照顧技巧。提早退休的她,如今每天都被照顧工作排得滿滿的,僅有的休息時間,她就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協會。

  她說以前先生住院,劉老師去關心他們,而今她成了那個送愛的人。每次去忠孝醫院拿藥,她都會去七樓祈翔病房和八樓呼吸病房看望「老病友」。如果有因急症臨時住院的病友,她都會特別去關心。她也時常邀其他家屬出來小聚,大家互相取暖、打氣。

參加忠孝醫院聖誕音樂會,前排:左二 陳俊芝;右一 陳佩君

 

採訪後記

  此次採訪有面對面的、有電話的,也有用書面的方式,理事長林詠沂身體狀況不佳,行程又排得很滿,最後只能在辦公室做簡短的訪談。林理事長感慨地說:「協會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工作的複雜度一點也不亞於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企業。」他時常感到焦灼,總覺得做得不好、做得不夠。

  二十多年走來,感謝歷任理事長「栽樹」,如今大家才得以「納涼」,然而協會在朝著下一個階段發展的當下,也面臨諸多挑戰。引用國父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歡迎有熱情、有能力的病友和家屬加入理監事團隊,一起讓這個家變得更好!

林詠沂理事長前往學校進行生命教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