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ALS致病突變檢測與自然病史研究

發佈日期:2018-08-21  李宜中

文/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 李宜中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的病友會因全身運動神經元漸進廣泛性地退化而導致全身肌肉萎縮無力。雖然ALS早在西元1869年就被法國著名的神經科醫師Jean-Martin Charcot首先報導,目前卻仍無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這反映出目前醫學界對於ALS的致病因由與病理機制仍未有足夠的瞭解。然而,家族性ALS是一個特例,它的致病起始原因明顯是因為致病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由於家族性與散發性(非家族性)ALS在臨床表現與神經病理特徵上非常相似,所以現今醫學界認為雖然家族性與散發性ALS的起始致病原因可能不同,但是可能有相同的下游致病機制,如果能釐清並改變這相同的下游致病機制,就能夠來治療所有的ALS。

 

  因此,近年來,ALS致病基因的研究非常興盛,至今已有超過30種ALS的致病基因被發現,同時也在約10%的ALS病人中發現致病基因突變。這些研究成果的意涵與應用如下:第一,藉由研究這些致病基因在運動神經細胞內原本的功能及突變後所造成的影響來瞭解可能造成ALS的分子致病機制。第二,對於明確知道致病基因突變的ALS病人家族,可以藉由產前檢查得知胎兒是否帶有致病突變。如為了避免倫理爭議,可藉由胚胎著床前基因篩檢來挑選不帶有致病突變的胚胎進行人工生殖,避免ALS遺傳給下一代。第三,以標靶治療的概念,許多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治療正在研發當中,其中部分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因此,可以預期的,未來將有許多不同致病基因突變的藥物治療臨床試驗甚至確定療效的治療方式將被發展出,而明確知道致病基因突變的ALS病人很可能是第一批能接受良好治療方式的病人。    

 

  在協會的鼓勵與支持之下,我們的研究團隊持續進行台灣ALS的致病突變檢測與自然病史的研究。在這個研究中,我們希望能達成兩件事情:第一是建立良好便捷的ALS致病突變的診斷方法,並實務應用於病友身上;第二是建立經良好臨床評估且長期追蹤的台灣ALS病友資料,並大規模地瞭解台灣本土特定基因突變或非基因突變ALS的臨床特性及自然演變病史。我們目前在第一年期間已追蹤評估了五十餘位病友。我們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建立日後台灣進行ALS臨床生物標誌發掘及藥物試驗所需的重要基礎資料,希望藉此未來能有機會吸引國際藥廠在台灣進行ALS的新藥臨床試驗。





0